1986年我从重庆大学毕业后,有幸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结构研究生,结识了同为四川人的易川凿先生。
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,易川凿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,因此尽管当时已经成家并且女儿还刚出生不久,易川凿仍然能通过勤奋的学习,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。
在生活上,易川凿夫妇也对我十分照顾,不但经常让我去他家改善伙食,还让我把穿脏的衣服都送他家去清洗,解决了在云南孤身一人的我的大量后顾之忧,体验到家的感受和老乡的温暖。
研究生毕业后,我们都留在昆明工作。当时易川凿了解到很多年轻夫妻对新生儿起名的苦恼后,开始进行如何起名的研究。得益于其丰厚的理论基础和钻研精神,他在传统起名技能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。
几万个汉字,可形成上百亿以上数量的2~3字名字组合,在如此海量的组合中,不利用电脑是无法筛选出笔画数量最优的姓名组合的。
通过他对姓名学的不断专研,他运用所学的数理统计的理论寻找出最优笔画搭配的规律,然后和我一起沟通,编写计算机软件系统,实现了快速搜寻出针对起名人特征的最优姓名数理格局的汉字组合,大大提高了名字的质量和起名速度,服务于广大客户的需求。
下面有当时的海量计算数据,内行是看得懂的,这样的珍贵资料,到今我还没有在其它任何地方看见过!
研究生毕业至今已30年,亲眼目睹易教授从一介书生,逐渐成为了我国易学界的大儒,起名大师易川凿的名声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。
吕逸石